你还记得自己1岁时的事情吗?实际上,大多数人对于3岁前的记忆,都是一片空白的,根本想不起来。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的大脑,为什么要“删除”3岁前的记忆,是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吗?
科学家认为,3岁前不是没有记忆,只是大脑没把它们“存档”罢了。有人比喻说,婴儿大脑就像一台没装操作系统的“电脑”。出生时,大脑神经元数量和成人差不多,但是连接却很少。
其中,0-3岁是神经元疯狂“搭线”的时期,每天能新增1000万个突触。这时候的大脑更像一个“接收器”,能记住妈妈的声音和味道。不过,这些记忆很零碎,根本无法形成完整的“故事”。
等到3岁后,大脑的“海马体”开始成熟。据了解,这个像海马的结构,是记忆的“档案馆”,能把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有逻辑的事件。但3岁前,海马体还没发育好,神经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不足50%,记忆只能存在大脑皮层的临时区域。
展开剩余71%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原来,婴儿需要记住的是“生存本能”。比如,饿了要哭、冷了要闹、看到陌生人会怕。这些不用形成“事件记忆”,靠本能就行。如果大脑把每一次喝奶、换尿布都记下来,就会占用太多“内存”,影响学走路、说话这些更重要的技能。
还有,到了3岁后,大脑会“剪掉”没用的突触,留下常用的连接。研究发现,突触修剪越合理的孩子,语言和逻辑能力越强。
比如,经常和爸妈互动的孩子,大脑会优先保留“交流相关”的突触,记忆里关于“对话”的片段也能更清晰。
要知道,人类祖先在幼儿期需要快速掌握爬、走、抓握等技能,而不是记住每天吃了什么。大脑通过“牺牲”早期记忆,换来了更快的发育速度,这也是人类比其他动物更早独立的原因之一。
那么,为什么又有人会记住3岁前发生的事呢?
实际上,大约10%的人,可以模糊记得3岁前的一些片段。不过,这些记忆几乎都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记忆,比如恐惧、疼痛等等。因为,肾上腺素能让海马体的神经细胞更活跃,把记忆“刻”得更深。
还有一种可能,就是“被提醒出来的记忆”。比如,小时候爸妈总跟你说:你1岁时抓周抓了支笔。这种话说多了,你可能会以为这是自己记住的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“记忆植入”,而不是真的记得,是听来的故事变成了“假记忆”。
同时,科学家还研究了小白鼠的记忆,让刚出生的白小鼠,记住一个有轻微电击的笼子,长大后再放进去,它们却毫无反应,这说明已经忘了。
但是,如果是成年小鼠,会一直害怕那个笼子。这说明小鼠也有“幼儿期失忆”,而且和人类一样,和海马体发育有关。
在我看来,人类3岁前的记忆不是被删了,只是没有“存档”而已。所以,这也是大脑的聪明之处,帮我们腾出地方学更重要的本事。
发布于:江苏省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